廈門高甲戲(“含淚的微笑”,高甲戲《範進中舉》向經典致敬)

 行业资讯     |      2025-07-05

高甲戲《範進中舉》演出現場。長江日報記者許魏巍 攝

廈門高甲戲(“含淚的微笑”,高甲戲《範進中舉》向經典致敬)

10月14日,重陽佳節夜,一場讓人又哭又笑的大戲在京韻大劇場上演。在第十七屆中國戲劇節的舞台上,泉州市高甲戲傳承中心首次來漢,帶來高甲戲《範進中舉》,以劇種特有的喜劇表演形式改編致敬經典曲目,一場“含淚的微笑”牢牢抓住現場觀眾的心緒。

“嚐鮮”,福建地區最大戲曲劇種唱進武漢

高甲戲《範進中舉》演出現場。長江日報記者許魏巍 攝

晚上7時15分,離開演隻有15分鍾了,京韻大舞台劇場外,一位老先生仍在等待“撿漏”。幾次詢問無果後,他麵露遺憾地表示:“聽說今天是唯一一場福建戲,可惜沒搶到票。”據悉,《範進中舉》是本屆戲劇節上唯一一部福建劇目。對武漢戲迷而言,高甲戲並不算太熟悉。該劇種曾於2017年來漢演出,此次參演中國戲劇節,則是泉州市高甲戲傳承中心首次來漢。雖是“嚐鮮”,武漢戲迷同樣奉上最大的熱情。

作為福建地區最大的戲曲劇種,高甲戲流行於泉州、廈門等閩南地區,早在2006年便被列入了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。14日晚演出的《範進中舉》以觀眾熟知的範進中舉故事為主線加以改編,展示了在封建社會科舉製中沉浮掙紮的腐儒形象。

可笑又可悲,劇情就是時代的縮影

高甲戲《範進中舉》演出現場。長江日報記者許魏巍 攝

“xiugai”,開場沒多久,長江日報記者身旁的兩位年輕觀眾就忍不住小聲學起了劇中的唱腔,好奇又興奮。“xiugai”是戲劇中“相公”的發音,同普通話讀音相去甚遠。對武漢觀眾而言,《範進中舉》采用的福建地區方言戲腔,聽起來還是有些難懂,需要借助舞台旁的字幕才能理解唱詞,但這並不妨礙觀眾因劇情的推動而心潮起伏。

“不知道該怎麽說,就覺得(角色)有時候又可笑又可悲,在時代背景下,個人還是挺無力的。”近兩個小時的演出結束後,那個開場時學戲腔的女觀眾胡瑤說,每次笑過之後,心中又湧出一點點傷感,“比如開場時候,範進的嶽父再怎麽對他不好,對自己的女兒還是父愛有加,我覺得還是挺有情感共鳴的。”胡瑤感慨道,“範進雖然固執、虛榮、又迂腐,但是那個時代對一個賣雞都不會的文人來說,科舉又好像是唯一的希望。”

19個演員18個醜角,每一個笑點安排都合情合理

高甲戲《範進中舉》演出現場。長江日報記者許魏巍 攝

當範進跟母親學吆喝,將“賣雞嘍”說成“賣雞爪”,再配上輕快逗趣的音樂時,現場響起了一片笑聲。“以前總覺得戲曲很古老,沒想到這麽幽默,還挺好看的,這場真的值了。”觀眾楊恒表示,“音樂也挺合適的,每次有雞叫聲響起,我總忍不住往台上看是不是真的有雞。”

把滿場的觀眾逗樂,可謂是高甲戲的看家本領。高甲戲最擅演的便是喜劇,僅醜行分類就有幾十種之多,在高甲戲傳承下來的900多個傳統劇目中,喜劇劇目便占到了一半。總導演周傑俊介紹,在《範進中舉》中,19個演員裏有18個醜角,可謂是無醜不成戲。但是整場戲看下來並不單調,每一個角色的笑點安排都合情合理,絲毫沒有給觀眾千篇一律的感覺。

“高甲戲是有著古老積澱的劇種,前輩為我們留下豐富的喜劇表演形式,僅僅一個醜角行當,就根據年齡、性別、身份有細致分類。此次展現的也隻是冰山一角,我們希望通過18個角色的冰山一角,能夠規範高甲戲豐厚的喜劇表演,將高甲戲發揚光大。”周傑俊說,“未來我們不僅僅要紮根祖國,還要放眼世界,編排莎士比亞作品等,利用好傳承下來的豐富藝術表演手段,繼續探索藝術高峰。”

(長江日報見習記者陳紫雲)

【編輯:賀方程】

更多精彩內容,請在各大應用市場下載“大武漢”客戶端。

本文到此結束,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。